Social Science in SNP

这个系列希望收藏在 General Science Field (Science, Nature, PNAS, etc) 当中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对于研究选题,使用数据集,数据分析方法等内容的探究。

精力有限,或许有些内容并不是你感兴趣的,请自行跳过;才疏学浅,若有纰漏之处,请友善指出,我会尽快进行修改;如果你对部分观点和看法有自己的见解,欢迎使用文明、遵守社区规范的方式进行讨论。

  1. 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global vaccine allocation

作者来自18个不同单位的多名公共卫生政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者,提出的是一种构想。这个文章关注的是新冠期间,如果进行疫苗分配的问题。文章指出,不仅是WTO等国际组织,疫苗生产商,以及各国政府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疫苗的分配。作者提出的模型为 the Fair Priority Model,将新冠疫苗的接种分为三个阶段,目的是最大地发挥(有限量)的疫苗的作用。从治疗重症减少死亡(阶段),到减少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阶段二),到全面接种(阶段三)。

Emanuel, E. J., Persad, G., Kern, A., Buchanan, A., Fabre, C., Halliday, D., … & Richardson, H. S. (2020). 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global vaccine allocation.Science,369(6509), 1309-1312.

2)Heuristics in the delivery room

文章讨论了在产房(delivery room)当中,医师是否使用了启发性思维 (Heuristics) 为产妇选择剖宫产或是顺产的问题。通过86000次分娩数据的分析,作者发现,在产房当中医师为产妇和婴儿选择的分娩模式会受到启发性思维的影响:上一台手术的情况会影响其如何选择下一台手术的方式。即,如果在先前的手术使用某种分娩模式出现了病发症,则该医师在下一台手术中会倾向于改变为另一种分娩模式,即出现“win-stay/lose-shift”的启发性思维。而实际上,上一名产妇和婴儿的状态与下一名接受手术的产妇与婴儿的状态应该是不相关的。

在高不确定性以及高时间压力的决策中,即便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也会受到启发性思维的影响。一方面,启发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决策,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但另一方面,更应该考虑到如何为病人选择更适合方式,是大家更应该关注的问题。(看完文章的我是懵的,对 delivery room 这个词有点PTSD了,女生确实太不容易了)…

Singh, M. (2021). Heuristics in the delivery room.Science,374(6565), 324-329.

3)The role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in improving economic rationality

文章探讨了,在接受教育以后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更高的经济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作者在 Malawi 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追踪研究。在第一年,作者随机抽取了部分实验的参与者通过金钱补贴的方式,为她们提供了教育补助和每月的津贴。在一年后,对于她们的经济理性进行测量,测量包括对于显示性偏好 Generalized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 (GARP) 的决策;critical cost efficiency index CCEI 决策,这两种测量主要是用于衡量人们是否懂得效用最大化的基本经济学原理;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是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 vs 低风险低收益的证券);以及人们对于时间折现的态度(选择在未来获得高收益 vs 在现在获得低收益)。作者首先发现,对于接受了教育补助的人来说,她们的辍学率更低,出勤更高,也有更高的通过考试的几率。同时,对于作者所关心的经济理性来说,接受过教育的人也更能在经济决策中,理解并选择效用最大化的选项:

部分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作者从对于被访者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困难等角度尝试进行了解释。另外,作者后续在丹麦、英国等发达国家重复了类似的实验,发现效果依旧是显著的。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在Malawi这个国家,只有21.4%的女性能够完成自己的中学教育,这项实验也希望能够改善当地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从而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

Kim, H. B., Choi, S., Kim, B., & Pop-Eleches, C. (2018).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in improving economic rationality.Science,362(6410), 83-86.

  1. When policy and psychology meet: Mitig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bias in schools

文章的标题起的很大,又是policy又是psychology,实际上讲的是不同的“教育”老师的策略…关心的确实也是倍受关注的种族歧视问题。作者发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校,老师们会接受课程教育来削弱对于黑人学生的歧视和偏见(anti-Black bias)。这种类似于“政治任务”的课程被称为restorative practices (RPs),通常情况下会让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更好的换位思考(Policy: Getting perspective);在研究中,作者认为老师们应该从思维上去改变,从成长性思维(Psychology: growth mindset)的角度去看待黑人学生在犯错以后是会“改过自新”,是会成长的。

在这个模型中,Fig.C 的结果是作者们更希望关注到的,即通过对于老师教育的不同策略,会影响老师对于学生的判断。实验的结果最终也验证了作者的假说,受到了Policy和Psychology两种策略影响的老师对于黑人学生的“贴标签”行为,对于黑人学生未来的期望等都会发生改变。虽然文章当中没有提到老师的想法会不会对(黑人)小孩有怎样的影响,但最经典的关于 expectations 的研究论证过关于老师的期望与小孩最终performance的相关关系,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角度。

Okonofua, J. A., Perez, A. D., & Darling-Hammond, S. (2020). When policy and psychology meet: Mitig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bias in schools.Science advances,6(42), eaba9479.

  1.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trengthens students’ peer social networks and promotes persistence in STEM

学习STEM项目,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更是帮助人们坚持下去的原因。文章发现当学生在进行了一项名为“价值观肯定(value affirmation)”的心理介入后,不仅他们成为了社交网络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社交网络的社交中心,同时对于STEM项目的坚持也会比其他的人更久,有更大的可能性选修相关的下一门课程。作者还进行了稳健性的检验,包括分男女生的族群来看看不同的效应是如何作用的。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即便文章选择了STEM课程,但对于其他课程是否是适用的呢?作者所进行的心理介入,究竟是为何影响了人们对于自己后续行为的选择呢?

6)The Church, intensive kinship, and global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文章提出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过度关注了WEIRD,也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参与者普遍都是西方国家,教育程度较好,来自工业化程度高的区域,较为富裕,以及较为民主的人群。文章认为,中世纪的天数教会对于WEIRD人群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于区域受到天主教时期影响的时长,建立与参与者的个人特性(创造力、个人主义、分析性思维)从众特性、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等之间的关联。文章还讨论了从地区层面,以及特定国家的旁系婚姻(cousin marriage)与个人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这个文章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从多个角度衡量了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使用了众多的指标来 measur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tate,确实是可以借鉴的呢

Schulz, J. F., Bahrami-Rad, D., Beauchamp, J. P., & Henrich, J. (2019). The Church, intensive kinship, and global psychological variation.Science,366(6466).

7)Behavioural nudges increase COVID-19 vaccination

这是一个在美国加州开展的大范围“助推”实验,通过发送不同的提醒短信,观察后续人们是否愿意打疫苗。作者进行了两次随机对照实验,和一次在线的网络调查。

在第一次的随机对照实验中,作者发现,提示“疫苗的专属性(ownership)”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打疫苗的概率,而提供2分钟的关于注射疫苗能够产生有效性等相关信息的短片作用不大。

在第二次的随机对照实验中,作者尝试了更多特定种类的助推短信,包括提出打疫苗是为了公众利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疫苗是具有排他性的等等信息,发现确实能够提升人们打疫苗的可能性。同时,作者也发现使用网络上“做调查”的方式其实跟人们的真实行为是有差别的,由此作者也提醒相关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进行政策推行。

Dai, H., Saccardo, S., Han, M. A., Roh, L., Raja, N., Vangala, S., … & Croymans, D. M. (2021). Behavioural nudges increase COVID-19 vaccinations.Nature,597(7876), 404-409.

8)Inequality in socially permissible consumption

文章定义了一个概念叫“可被允许的消费 (permission consumption)”,说的是在人们的评价体系中,会认为其他人购买某种产品是可以/不可以被允许的。作者发现,人们对于低收入人士,会认为他们可被允许的消费是更少的。同样的有机食物,人们会认为收入更高的人进行购买是合适的,而收入较低的人就不应该购买同样的食物。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人们认为有钱人能支配的金额更多,而是人们会认为低收入人群的需求(perceived necessity)是更少的。从文章的方法来看,主要是实验室实验,证明了人们有这样的lay belief:穷人不应该多花钱,我个人认为其实是long-term来说,开源节流是对穷人更“有利”的生存方式。但是,或许在崇尚人人平等、个人主义较为盛行的西方话语体系中,“公平”,亦或是“平等被对待”是更为重要的。文章的第一作者 Serena 是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的 marketing PhD candidate,到我交换的学校做 job talk 的时候,分享的几个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是跟 social class heterogeneity 相关的研究,或许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吧。

Hagerty, S. F., & Barasz, K. (2020). Inequality in socially permissible consump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7(25), 14084-14093.

Huixin Deng (邓慧欣)
Huixin Deng (邓慧欣)
Lecturer in Marketing